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丨盐边县古德村的“守望”
来源:攀枝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2022-09-14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古树悠悠,跫音连连
古德之古,源自数百年历史痕迹;古德之德,得于先民之良德。这是我初闻“古德”一词时,在心头自行揣度的寓意。到了古德村,与党支部书记熊永才和几位村民寒暄几句后,便跟着他们进入这个我一路期待的古村。民族融合一家亲古德村,悠然坐落于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是当地唯一一个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村落。村子地处国家4A级景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外围,海拔约1800米,距离县城130公里,距攀枝花市124公里,距川滇交界的旅游胜地泸沽湖140公里,紧邻省道216线。可见古德不仅气候宜人,交通亦十分便利。据介绍,古德村始建于明朝时期,目前辖4个村民小组,共426户1853人,其中有纳西族1200人、彝族420人、汉族20人、普米族10人、傈僳族3人。世代扎根于古德的纳西族村民,当地习惯称“麽些人”,他们生养于此,融合于此,归根于此。
周毅/摄
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在古德村早已司空见惯。据统计5个民族间互相开亲通婚的农户多达7成以上,我们到访的熊永才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熊永才今年59岁,是一个笑声爽朗的纳西族汉子。40年前,一个叫陈丽碧的汉族姑娘,成为了他的新娘。娶了媳妇,熊永才自然得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早些年他外出做生意,已精通汉语和纳西语。熊永才用夹杂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介绍着他的家庭,“大儿媳毛国英是彝族姑娘,小女儿嫁给了汉族女婿侯超。”家里人基本都能听懂汉语、纳西语和彝语 3 种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每到民族节日大家就会身着盛装一起过节,笙磬同音,其乐融融。
多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在熊永才的家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还有两个聪慧可爱的孙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学前班。
古树与结义
古德村,有5棵黄桷古树,郁郁葱葱屹立于村头。当地村民却认为那不只是树,而是5个灵魂的再生。
周毅/摄
正当我出奇地仰望这些参天古树之际,蓦然走来一位耄耋老人,拄着斑驳的木拐杖,缓缓坐在了树前的石凳上。他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让人看不出他的心情,却又显得无比从容,似乎我们的到来早在他的意料之内。我用微笑来代替对一个长者初见的问候和惊扰的歉意。
周毅/摄
突然来访的陌生人,或许对于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而言,实在不值得惊讶。见我们对5棵树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老人自顾自地向我们娓娓道出一个在当地老生常谈的故事:相传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率30万明军赴云南平定梁王之乱,这场大决战历时3个月,以明军的全面胜利和元军的大败而终结。树倒猢狲散,梁王残部四散溃逃,其中一支近三百人的梁王残部逃至盐边西部的古德、剥树山寨一带烧杀抢掠、欺男霸女。面对骨肉亲人、邻里乡亲被迫害和杀戮的悲惨遭遇,杂居于此的汉、麽些(纳西)、彝、傈僳、西番(普米)民族的5个青年人结成了异族兄弟,共抗外敌。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兄弟5人先后战死沙场。
翌年,在5兄弟结义的石堡处长出了5棵树。5兄弟共御外敌、坚守故土的故事一直传颂至今。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一直感召着古德后辈们,就好比我们眼前的5棵古树,经久不衰,郁郁葱葱。
以农带旅,以旅促农
绕过5棵黄桷树,一座铁索桥映入眼帘,桥旁的一座石碑上题“同善桥复建记”,文曰:“惟公元一九九八年,二滩电站即将下闸蓄水之际,同善桥之铁索随之拆除,视若珍宝运至桐子林妥为珍藏,以期再度为世人所见。今古德古村打造,铁索现身此处河上,因地势所限,已不见原同善桥之雄姿,然再度为桥,实为幸事。”
苏波/摄
今日之同善桥,目测仅约六七米长,能容纳3 人并行,“雄姿”一词相去甚远,倒像是被裁剪过的一样,犹如一段历史的缩影,倒映在桥下潺潺东流的响水河之中。
未见响水河之前,顾名思义地认为它是一条响彻古德村的河流,然身临其旁,才发现是一条温婉的溪流,静静养育着古德村的一草一木。
疾笔至此,我忍不住想用“她”来代称响水河,而不是“它”或者“他”。因为响水河之“响”不在其声势,而在她如母亲般孕育万物的内力上。
响水河清澈见底,聪慧的古德人便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水源发展渔业。响水河水质优良,适宜细甲鱼、草鱼、鲤鱼等各种鱼类的繁殖。据熊永才介绍,先前村民每户入股500元,在响水河里投放了2万元左右的细甲鱼苗,发展生态养鱼,大力带动了村庄的集体经济,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过了河有一片空地,就是有名的烧烤广场了。响水河的渔业养殖与烧烤广场相得益彰。
“渔业是集体经济,游客来了可以钓鱼,30元一斤,钓鱼不收费。自己钓的鱼可以到烧烤广场烤来吃,香得很。”熊永才满脸挂着质朴的笑。
周毅/摄
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农业自古便是关系百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古德,当属蚕桑、辣椒、核桃等最为特色。熊永才介绍,古德村的“蚕桑”的“蚕”是专门养蚕的,“桑”则为果桑,重点是为了采桑果,以前村民两者兼顾,现在主要以果桑为主,但近几年果桑市场行情较差,因此更多人家的养殖业主要是养牛、羊,他的大儿子目前就在从事牛羊生意。
从烧烤广场向西望去,不远处有一排整齐的平房,那是古德村的“麽些人历史文化微博物馆”。博物馆里还陈列有当地的农产品,供游客参观、了解、购买。村里还计划在微博物馆后修建一个库房,既可以存放这些农产品,也方便微博物馆及时补充产品。
周毅/摄
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是目前很多村寨乡村振兴的重点。古德村也秉承“康养 + 旅游 + 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模式,抓住香格里拉大环线、攀盐高速路规划建设契机,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弘扬5兄弟团结、拼搏的精神,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大力发展蚕桑、青椒种植和牛、羊养殖产业。2021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9078.66元。此外,还建成了滴水景观、旅游厕所、盼归台、牛栏油茶馆、五老台、沿河步道、转运溪、锁心亭、儿童娱乐场等旅游配套设施。2021年古德村麽些人古村落被评为了3A级景区,成为了盐边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古德村民们都会共同庆祝火把节、麽些成丁礼等节庆,在节日的喜庆中共享发展成果。
周毅/摄
一路上,悠悠然,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再听着村民口中的古德,使我不觉想起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今日之古德,堪与之媲美。继古人之贤,承古人之德。在古德村,5个民族相亲相爱,水乳交融,在川西南大地上不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