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攀枝花:以“五个家园”建设为纽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攀枝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2025-02-12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近年来,攀枝花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视为新时代攀枝花市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与幸福线,全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通过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更好促进各民族之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以文化为魂,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做好宣传工作,成功举办2024年民体杯全国蹴球比赛、2024年度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宣传工作暨民族杂志社骨干通讯员培训班等活动,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大河中学舞狮队等文化作品走出国门,我市民族宗教亮点工作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00余篇,实现全市村(社区)《民族》杂志全覆盖,展示了攀枝花市多元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通过收集、编撰《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集》,深入挖掘148篇共49万余字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和故事,攀枝花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添砖加瓦。同时,在主流媒体开辟创建宣传专栏,吸引了“石榴花开天府情·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等活动落地,特色民族村寨等亮点工作获得省级以上主流媒体100余篇报道,《中国民族报》专刊聚焦市民创工作,实现全市村(社区)《民族》杂志全覆盖,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深入人心。

  二、以发展为基,共筑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扎实推进项目谋划包装,以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重点项目为载体,在“百村示范、全域整治”行动中积极作为,《打造“共富村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富动态》实践案例,《基于农业科技的脱贫致富产业新模式—福田模式》荣获202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年共争取到位民族专项资金3649万元,其中:中央衔接资金1370万元20个项目均开工建设;2023年民族村寨项目全部完工;2024年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级备案,其中盐边县惠民乡新林村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工,米易县晃桥村项目已完工。此外,2025年省级民族村寨项目已完成省市两级评审,6个项目通过省级评审,有望获得1900万元补助资金,为不断缩小“三大差距”夯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根基。

  三、以交流为桥,共筑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二是实施好跨区联动。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印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协同推进川西片区+川滇地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区域性示范创建联盟,与新疆、青海部分市(州)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联创共建联盟协议;三是做好三项交流计划。攀枝花、楚雄两地青年在攀首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计划”、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西南科技大学等300余名师生到攀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同运动·一家亲”国球少年行活动首站在攀举行,推动我市宗教活动场所、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同运动·一家亲”活动,积极推动体育赋能中小学校各族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青少年在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四、以康养为媒,共筑宜居康养美丽家园

  作为康养产业的先行者,攀枝花市凭借“六度禀赋”优势,创新发展康养模式,构建起“全域、全时、全龄、全民”的康养格局,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康养20强市。同时,经过多年绿色低碳转型,攀枝花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省前列,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作为重要的果蔬生产基地,其产品品质上乘,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基础。

  五、以法治为纲,共筑和谐稳定平安家园

  攀枝花市积极推进民族宗教领域法治建设,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和“法律七进”工作,成立攀枝花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迈出基层民族工作实践创新的重要步伐。通过压实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常态化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民族宗教领域的平安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和社会环境。

  展望未来,攀枝花市将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力量,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审核: 罗庆   责任编辑: 毛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