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让“石榴花开”结出民族团结“共富果”

来源:攀枝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2025-10-23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9月29日,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表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人民政府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

  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面积304平方公里,有汉族、苗族、彝族等10个民族5236人,其中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84.1%,是全市唯一的苗族乡。近年来,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政治保障、精神纽带、物质基础、情感认同”四大板块,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全过程,呈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政治保障”根基。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组建195名多民族党员组成的“民族团结联络员”队伍,积极服务各族群众,汇聚强大合力。构建“乡级统筹、村组落实、干部带头”三级联动机制,创新“理论课堂+田间课堂”宣传模式,每年开展“民族团结微宣讲”20余场,发放资料2000余份,覆盖2000余人次,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实施“青雁培育”计划,少数民族干部占村“两委”班子成员77%,推动政策在基层落地。创新“火塘调解”机制,2024年调解5件,成功率100%,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2024年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遭遇特大暴雨,在乡党委有序组织下,各族民兵与联络员冲锋在前,毛有色、杨石哈、卢古祖等人更是挺身而出,在湍急的水流中来回奔波,帮着转移群众,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力量,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抢险一线书写了“各民族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动人故事。

  

促进文化交融,凝聚“精神纽带”共识

  文化是凝聚人心、促进交融的纽带。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以文化为媒,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非遗技艺,成功申报6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建成非遗传习所和文化院落,培养30余名传承人,其中省级2名。创新“文化+”模式,打造“绷鼓节”“火把节”等品牌活动,举办10余场非遗展览、歌舞展演,吸引近1万各族群众共庆共融。推动文化富民,创建“1+3+N”非遗共富工坊,带动20余名居家妇女制作苗族刺绣、蜡染等产品,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让“指尖技艺”变为“共富产品”。

  

聚焦产业共富,夯实“物质基础”链条

  探索“党建+产业+团结”发展路径,促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做强特色种植“稳底盘”,围绕核桃等支柱产业,引导各族群众统一升级、科学管理,形成“一村一品、连片发展”格局,惠及3800余农户。二是做优生态养殖“增后劲”,依托天然牧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带动30余户家庭年收入破20万元;构建“集体经济+公司+农户”模式,稳定产销,建成鹌鹑养殖和育雏基地,2025年预计产值500万元,孵化5家合作养殖户,带动30余人就业,年增收2万余元,推动各族群众“抱团发展”。三是做精农商文旅“拓渠道”,借和美乡村“1580”行动契机,改造择木龙村街道,打造“生态+旅游”名片;结合节庆节点,引导群众售卖手工艺品、土特产,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红利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突出改善民生,织密“情感认同”纽带

  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以“共享发展、兜底暖心”为导向,把各族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改善民生,特别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育儿补贴应报尽报,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为100%、70%,惠及群众3823人,让各族群众在民生福祉改善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常态化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作为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在积极推进生态美市建设和加速打造美丽攀枝花的生动实践中,彰显民族乡的责任与担当。

  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的故事,是攀枝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促新发展”的时代乐章。

审核: 罗庆   责任编辑: 毛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