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 同心共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来源:攀枝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2025-08-06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盛夏攀枝花,瓜果飘香,“丰”景如画。
行走在乡村小路,处处皆景,风光无限。近年来,攀枝花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走出一条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的新道路,生动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发展特色产业 幸福之花正绚烂
连日来,在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果园里一派繁忙,农户们正将刚采摘的芒果分拣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今年我家的芒果收成不错,口感好,个头大,今年收入肯定比去年高。”正在打包的村民袁荣笑声爽朗。
特色产业兴起来,各族群众笑开颜。混撒拉村以党总支为核心构建“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发展模式,建立“3+1+10”党建帮扶机制,引领村民大力发展芒果产业,推行“村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模式,实现技术、生产、品牌、销售、培训“五统一”,建成全市首个优质晚熟芒果示范种植基地。如今,全村种植面积超2万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家家户户盖起“小洋房”,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成为“攀西芒果第一村”。
枇杷是米易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发展初期,米易县有4个同属枇杷产业园区的村落中,有3个村明显落后,为此,米易县以强村带弱村,打破村界壁垒,构建跨村治理体系,依托强村技术优势带动弱村产业升级,在园区开展“结对帮带共奔富裕”行动,探索“四联”模式打造联村创富联合体。2024年,园区枇杷产业产值达3.3亿元,4村人均收入近3万元,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攀枝花还因地制宜发展 “攀粮”“攀果”“攀菜”“攀畜”“攀花”等特色精品农业,既丰富了群众的“果篮子”,又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产业还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道路,宜居、宜业、宜人,已成为攀枝花各族群众的幸福底色。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是要求,更是承诺。
2021 年起,我市累计争取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重点项目 25 个,资金 7650 万元。其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 15 个,资金 4450 万元;四川民族村寨项目(2024 年以前称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2024 年更名为四川民族村寨项目)9 个,资金 2800 万元;四川民族医药种植项目 1 个,资金 400 万元,各族群众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以文化融 “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刚刚过去的火把节上,攀枝花各民族聚居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传统歌舞表演、火把游行、烟花秀等精彩的节目,吸引各族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点燃象征团结与希望的火把,体验民族与文化的盛宴,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画卷。
“现场热闹非凡,这次火把节办得特别好,不仅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民族文化,还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被火光映照得满脸红光的市民杨梅,沉浸在盛大而欢庆的节日氛围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攀枝花广泛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组织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如今,攀枝花构建起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文化阵地与旅游景区,培育少数民族艺术家与民间文化传承人,推出《舞动彝乡》《斑鸠吃水》等众多群众文化作品。仁和区平地镇、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盐边县红果彝族乡荣获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同时,攀枝花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和故事,编纂《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等书籍,创作《火红年华》《金沙江上那座城》等彰显三线精神的文艺作品;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入选 “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花城一家亲”的民族工作品牌的影响力更加深远、更加深入人心。
以“三交”促融,构建和谐美好家园
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作为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攀枝花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等44个民族在此聚居。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9.4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8.2%。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攀枝花以 “三交” 为桥,聚力促融合,全力绘就 “花城一家亲” 的和美画卷。
这座极具包容性的移民城市,积极推进各族学生互学共融,推行各民族康养就医互嵌、饮食互嵌和互嵌式发展就业路径,为各族群众打造了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家园。
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的实践中,攀枝花创新建立了川滇毗邻六市(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协作机制、川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四川省基层统战工作川西片区联盟、13 省(区、市)23 市民族群众嵌入式发展计划跨区联盟,构建起“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的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不断巩固深化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创建成果。
如今,各族群众在攀枝花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已成为常态,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金沙江畔绚丽绽放,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