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区以民族文化为笔 绘就党员教育“三色画卷”
来源:仁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5-07-11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立足“民族文化富集区”特色,将民族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党员教育全链条,以“文化铸魂、实践赋能、产业聚力”为主线,构建彰显民族团结特色的党员教育体系,让红色基因在民族文化沃土中绽放时代光芒,为全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以民族文化为“精神罗盘”,铸牢党员教育“信仰之魂”。深挖辖区内民族文化资源富矿,将散落于34个民族村寨的文化瑰宝转化为党员教育“活教材”。一是以建筑为载体,解码民族交融基因。依托平地镇迤沙拉村传统古建筑村落,打造全区首个“古建筑里的党课”现场教学点,组织全区30批次党员在青瓦土墙间感悟“民族交融”的历史脉络。二是以非遗为纽带,传承红色精神。以谈经古乐、羊皮鼓舞、板凳龙等省级非遗项目为载体,聘请3名非遗传承人担任“红色导师”,开发《羊皮鼓舞里的奋斗精神》等特色课程,让党员在非遗技艺传承中领悟初心使命。三是以家风为切口,厚植道德根基。系统梳理民族谚语、“起、毛、纳、张”四大家族家风等资源,在全区推广“民族文化+主题党日”模式,举办“彝风好家训”分享会30余场,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融入组织生活,让民族文化成为锤炼党员党性的“精神熔炉”。
《迤啊·迤沙拉》情景演出在仁和区迤沙拉村举行
以实践创新为“熔炉车间”,锻造党员队伍“实干之能”。仁和区立足民族地区特色,创新搭建“民族文化+实践教育”融合平台,引导党员在文化传承与服务发展中双向提升、锤炼本领。一是以文化理念赋能基层治理。将彝族传统“火把节”全民参与传统融入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党员责任区+群众积分制”管理模式,组建10支党员先锋队和志愿服务队,带动群众累计清理垃圾430余吨、改造旱厕200余处、疏通沟渠60余公里,推动环境治理从“政府推动”向“党群联动”转变,构建起全民共建共享新格局。二是以先锋工程助力产业振兴。实施“党员+民族产业”先锋工程,培育营盘火腿共富工坊、彝绣工坊等6个党员示范项目,通过“强村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联动模式,2024年实现90%的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三是以文旅融合促进能力提升。组建“党员文旅先锋队”,带动30余名党员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创新开发俚颇宴、稻花鱼、黄焖鸡、桃花宴等民族特色餐饮,编排《迤啊·迤沙拉》等民族舞台剧。2024年通过姊妹节、火把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游客30万人次,让党员在“文化传承+旅游服务”中提升综合能力。
营盘火腿共富工坊
以文化聚力为“振兴引擎”,激活乡村发展“红色动能”。仁和区推动民族文化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党员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一是双语普法促和谐,构建民族地区治理新格局。全区构建“彝汉双语”普法体系,通过“乡村大喇叭”播放政策解读54期,举办民族法治讲堂20余场,培养34名“懂民族政策、会双语调解”的党员调解骨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40余起,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基层治理新局面。二是文化浸润树新风,激发乡村文明新活力。开展“民族文化+文明创建”行动,将彝族传统美德融入“文明家庭”评选标准,通过“家风馆+宣传栏+文艺巡演”立体宣传,形成“党员带头、群众紧跟”的文明新风。三是文旅融合促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创新实施“党建+民族文旅”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农村文化“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村史馆、一个文化广场、一支文艺队伍、一名乡村推荐官、一个文旅品牌)。整合迤沙拉古村落、高峰“百年丁香”等特色文旅线路,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同比增长17%,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有载体、党员引领有平台、群众增收有门路”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