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凝心聚力促共富!仁和区出台意见
来源:这里仁和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3-27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24
近日,仁和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台阶,凝心聚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根据《意见》,仁和区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实施思想铸魂、凝聚共识、同心共富、互嵌互融、治理提效、领航聚力六大工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打造川滇民族走廊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走出民族散居地区团结共富之路。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和人民政府(办事处),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区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果,持续深入推动示范创建,加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努力走出民族散居地区团结共富之路,在推进散居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作示范,结合仁和区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实施思想铸魂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区上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围绕中心大局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定位、鲜明主线、重要任务、重大关系、根本保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全区各项工作中,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发展 。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相结合,用好用活各类政策支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以各民族大团结大进步促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二、实施凝聚共识工程,打造川滇民族走廊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三)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学体系,确保党员干部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创建一批展现仁和风采、地方特色的民族宣传文化品牌。充分运用“仁人论理”等宣传载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到2029年,全区打造5个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各乡镇(街道)打造1个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文化路、文化街、文化巷或文化长廊),机关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阵地覆盖面达到100%。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宣传阐释。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等工程,依托“大田星火、铁血成昆、三线忠魂、苴却密码、铿锵大河”一线五点教学点,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全区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大力弘扬“攀登、创新、阳光、包容”的新时代攀枝花精神和“不输一口气、努力争红旗”的精神,推动形成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精神面貌、文明素养、社会风范,确保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度不低于95%。
(五)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品牌。推动谈经古乐、羊皮鼓舞、苴却砚雕刻技艺、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和品牌塑造,推动彝族俚濮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积极培育更多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川西南、滇西北毗邻县(区)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联盟,共同制定旅游线路规划、文化节庆活动、民族手工艺交流合作等,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区域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五个一”建设,逐步实现全区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文艺队伍、一村史馆、一乡村推荐官、一文化品牌全覆盖,力争到2029年,创建10个以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品牌。
(六)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构建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其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重点,引导各族学生从小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挖掘、整理、编撰一部仁和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讲好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故事。
三、实施同心共富工程,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七)开展民族团结促共富行动。推进“三峰两山”为代表的中高山地区、边远民族地区一体化发展,聚焦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推行共同富裕多元投入分配机制,引导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协同投入,区级财政每年整合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资金,加快补齐中高山地区、边远民族地区的发展短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食用菌、现代烟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广粮经复合、种养循环模式,加快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以阳光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康养旅游产业体系,推动迤沙拉村、混撒拉村、高峰村等民族特色村庄建设,加快建设民宿集群,打造“攀大丽香”精品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实现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中高山地区、边远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年收入10万元~50万元的三口之家占比逐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29年,民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30万元以上,打造4个四川民族村寨、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0个民族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聚焦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重点建设一批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带动作用的交通、能源、通信、生态环境、水利等关键性基础项目。深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打通断头路,延伸入户路。加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新时代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全力推动攀枝花灌区工程建设,完善民族地区集中供水设施,逐渐构建生态水网体系。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和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农户分布式光伏,完善乡村公共充电设施。探索创新城乡基础设施“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模式,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传统流通优势,大力推进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九)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鼓励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务工经商、求学就业、投资兴业、工作生活,落实各民族群众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创业就业,推动各族符合培训条件的适龄劳动力职业培训全覆盖,提高就业技能。落实攀枝花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确保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升。落实攀枝花市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区医院为中高山地区、边远民族地区患者开通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清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四、实施互嵌互融工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围绕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五个嵌入”,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完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生产生活设施,提升乡村社区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乡村生活圈”。推动“仁和有你,有你仁和”品牌创建,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平安建设”互嵌式社区模式,通过网格员、小区党员、社工以及群众志愿者等的协同联动,将民族团结工作深度融入辖区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之中,在社区(村)推进一个调解室、一个综合服务窗口、一个技能培训场所、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一个图书室阵地建设,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民族居民对仁和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幸福感,构建各民族互嵌共融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十一)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的均等化,有序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团结交融行动,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积极发挥金沙江中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联盟、金沙江旅游产业发展等协议作用,在交通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生态共治等方面加强合作,打造跨省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示范走廊。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完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举措、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各族群众迁往城镇后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标准体系和社区民族工作标准体系建设。
(十二)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打造工程”,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村)、进学校、进景、进宗教场所、进医院、进商场、进家庭“10+N”活动,打造一批彰显仁和民族团结品牌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积极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形成“以点连线、以线串面、以面带片”的创建工作格局。
五、实施治理提效工程,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十三)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强化法治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好民族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把涉及少数民族的民事和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十四)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各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和村规民约、市民公约,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综治“四治结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生活,成为行为准则和日常习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新时代乡村文明“十大行动”,深化婚丧习俗改革,树立文明新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 石榴籽调解室”“老倌服务点”作用,全面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设运用,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将其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五)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坚持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体制建设,经常性开展涉及民族因素的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依法严厉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六、实施领航聚力工程,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十六)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不断健全民族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十七)配齐配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四个特别”要求,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培养选拔计划,实施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基层民族工作者培养、储备、选用、管理工作制度。坚持“干部到基层去,领导从基层来”的用人导向,把民族地区作为历练干部的重要平台,推动区级部门优秀干部到民族地区实践锻炼。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执行好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的制度,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搭建创业平台、拓宽引才渠道、优化留人环境,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农业职业经理人、致富带头人、劳动技能人才、旅游康养人才等培训,持续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
(十八)强化民族工作责任落实。把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民族工作责任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作为年度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治考察、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党委(党组)的政治巡察内容,确保民族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
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
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政府
202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