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民族村寨解锁振兴密码,携手共赴团结共富路
来源:攀枝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2025-03-10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近年来,攀枝花市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积极推动民族村寨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传承发展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地区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创新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价值。
党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
攀枝花市坚定不移地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方位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全市37个民族村寨中,创新性地建立起“党员联户+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讲活动,同时精心组织“双语课堂”“火塘夜话”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交流活动,使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村民心中。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村民的法治意识得到显著增强,道德素养稳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高价彩礼等不良社会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在村寨中持续蔓延,为打造和谐、美丽、宜居的民族村寨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与强大动力支撑。
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特色之路
基于各民族乡村独特的资源禀赋以及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攀枝花市积极探索并实施“一村一策”的精准化发展策略。秉持文化共通、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在“共富村寨”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共富村寨”实践模式,涵盖了集体经济示范改革、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以及生态修复低碳村庄等多个领域。以混撒拉村为例,凭借对当地资源的精准定位与科学规划,通过大力发展芒果产业,成功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攀西芒果第一村”,芒果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而创新打造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福田模式”,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的双提升,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在民族地区,芒果、畜牧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已逐步发展成为优质攀果、攀畜的主要产区。两个村寨凭借突出的产业发展成果,成功获批创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亿元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代表。
已建成的“共富村寨”所在村的集体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顺利突破1000万元大关。与此同时,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创造了超过300个就近就业岗位,帮助村民实现了“租金+股金+薪金”的多元化增收模式,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0元的村寨数量达到8个,其中阿署达村表现尤为突出,人均纯收入成功突破4万元,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书写了精彩篇章,提供了宝贵经验。
传承文化,焕发民族村寨崭新活力
在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的非遗工坊内,苗族刺绣、彝族漆器技艺等非遗传承人耐心细致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手工技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攀枝花市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文化振兴计划,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等10个文化基地,成功培育出 “阿木诗依” 等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民族非遗品牌,其文创产品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荣获联合国相关奖项。红宝乡举办的“火把节”“苗年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超过10万人次,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力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成为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攀枝花市深入挖掘民族村寨丰富的特色资源,以打造“村寨+农文旅”融合示范带为目标,持续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升级打造农文旅综合体、精品民宿、民俗微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电商基地等多元化业态,以及精心打造主题公园、星空营地、稻田咖啡等特色休闲空间,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民族村寨,亲身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综合收入成功突破1亿元,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构建联盟,携手推动旅游协同发展
攀枝花市充分利用“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 联盟平台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金沙江区域旅游市场潜力,在稳固现有成渝贵昆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旅游市场。全力打造金沙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联盟,该联盟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核心,通过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了区域间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建,为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展望未来,联盟计划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开发多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节活动,持续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影响力,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